2017-03-30

[清明節] 為什麼清明節不是在四月五日?讓我們來看看原因和典故^^

每年的清明祭祖,是大家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。通常,清明節會落在4月5日,但為什麼有時候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4日,有時則在4月6日呢?這是因為:「清明」就和端午、中秋一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,它其實是一個「時刻」而非「一日」,確實的日期是「冬至」後的第 105 天或春分後 15 日。

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,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,基本上,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。然而,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 365.2422 天,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 365 天,因此每年會多出 0.2422 天(相當於5.8小時),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「順延」0.2422 天;如此一來,累積 4 年後為 0.9688 天幾近一天,所以公曆曆法中有「閏年」制度,每四年會多 2/29 一天。若順延的結果,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,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,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,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。

另一篇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:《二月是個不吉利的日子,年歷百科:為什麼二月只有28天?

根據統計,1901 - 1943 年清明日期為4月5日或6日,1944 - 1975 年為4月5日,1976 年起為4月4日或5日。而從 2008 - 2040 年清明的日期連續兩年出現在4月4日,接著連續兩年出現在4月5日。

所以,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曆年長度的些微差距,再加上公曆曆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,就會讓清明節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啦!

其實,不只是清明節,其他節氣也相同。各節氣的分佈日期請參見下表。
資料參考來源:網路天文館

關於清明節的起源與演變,先來說說近的。原本內政部依民間習俗將清明節訂為「民族掃墓節」並不放假。但在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過世,政府將「民族掃墓節」改訂為國定假日,放假一天。當時的政府為了紀念他,在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」中,明訂「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」在「民族掃墓節」舉行。此後,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、並顧慮到現代人工作假期的配合,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。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、祭祖,遂在臺灣成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。

事實上,故總統蔣介石逝世日為國曆4月5日,而「清明節」則因為歲差的關係,可能落在國曆的4月4日、5日或6日,兩者只是時日相近,並無關連。但過去數十年來,在清明節合併舉行故總統蔣介石逝世紀念活動,讓部分民眾常誤解兩個節日其實是同一天,所以內政部在 96 年提出修正案,取消故總統蔣介石誕辰紀念日與逝世紀念日的規定。

最近大家就愛去蔣咩,所以就不繼續說蔣介石的故事了,咱們接著說中國民間故事,我想這是比較多人小時候聽過的故事,順便瞭解為啥要吃春捲囉~

中國民間故事中,春秋時期,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,一日乏食,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,大家萬分焦急,重耳饑饉非常,隨臣介之推(介子推)走到僻靜處,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,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,重耳恢復精神,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的。

十九年後,重耳做了國君,是為晉文公,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四人,獨忘了介之推,介之推打好行裝,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。很多人為介之推鳴不平,晉文公羞愧莫及,親自帶人去請介之推,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。綿山山高路險,樹木茂密,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,有人獻計,從三面火燒綿山,逼出介之推。大火燒遍綿山,卻未見介之推的身影,火滅了之後,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之推,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。

晉文公慟哭,相傳發現一封血書,上寫: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」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,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,每天望著它嘆道:「悲哉足下。」故「足下」成為上級對下級,或者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說即源於此。

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,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不許民眾開火煮飯,只能喫冷食、涼拌食品。第二年(前635年)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,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,便賜老柳樹為「清明柳」,並曉諭國內,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。這就是「割股奉君」的故事和清明節的由來。(wiki

其他資料參考來源:賢話家常《清明節的正確日期

沒有留言: